谣言是另类病毒 疫情防控决不容谣言“拖后腿”

发布时间:2022-08-01 07:49:37

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着政府的应对能力、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市民的协作精神,也让舆论迎风承压。2021年12月9日西安遭遇此次疫情之后,涉疫谣言也闻风而起。这些谣言虽然“存活”时间很短,却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辨识谣言本质 认清造谣危害

近期出现的涉疫谣言内容五花八门、标题哗众取宠、表现方式不一而足,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耸人听闻,夸大疫情传播情况。比如,2021年12月18日,宋某在微信群内转发防疫人员集合视频,散布谣言称“爆发了!某地今天死了不少人”“要瘫痪了!今天死了不少人”,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

——误导群众,人为制造社会恐慌。比如,2022年1月3日,曹某将一段外地学生放学视频虚构为“西安某学校学生向秦岭转移隔离”的信息在网络发布;2022年1月8日,张某编造“某公寓4个老年人确诊,800多人被拉去定边沙漠隔离”的谣言信息在微信群散布,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

——蓄意抹黑,恶意诋毁城市形象。比如,2022年1月2日,微信公众号“清风明月楼”发表网文传播“普通社区居民没菜吃”等严重不实谣言信息,文中出现“没有人性的西安”等言论,相关表述与事实严重不符。

——无中生有,引发群体对立情绪。比如,2022年1月8日,穆某在微博上虚构内容,发布了“第三次物资已收到”的信息,并故意将信息发送位置虚假标记为省政府家属院。

政府信息公开 让谣言无机可乘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造谣成本低廉。只需一张真假难辨的照片、一段来路不明的视频、几句哗众取宠的语言,甚至是随手的一个定位,谣言就诞生了。传谣更是简单,截图、转发、点赞、跟帖,谣言就插上了翅膀。而消除谣言的危害却得付出几十倍甚至更多倍的投入。

正当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候,仍有人心怀叵测地编造谣言,有人道听途说地转发不实信息,这些涉疫谣言混淆视听、掀起舆论狂潮、扰乱社会秩序,无异于另类病毒,其造成的危害更甚于病毒本身。在全力抗疫的同时,要高度警惕这些谣言病毒,别让涉疫谣言拖防控“后腿”。

值得肯定的是,本轮疫情以来,西安市坚持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权威、专业的信息,回应群众关切,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在涉疫谣言出现后,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也第一时间发声辟谣,不给谣言蔓延惑众的机会和空间。

 警方果断亮剑 让造谣传谣者付出代价

不论是为了一己私利做流量生意,还是一时兴起发泄不满情绪,不论是编造虚假信息,还是无意的“转赞评”,互联网有记忆,网络行为须受刚性约束。

对于网络谣言,西安警方坚持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据统计,自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1月10日,西安各级公安机关共查处散布涉疫情虚假信息案件30起,治安处罚30人,其中行政拘留23人,让造谣者、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并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上网曝光,让那些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甚至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无处可遁。雷霆出击,展现了我们打击涉疫谣言的力度、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树立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公民要对言行负责”的鲜明导向。

市民理性鉴别 勿被谣言带节奏

疫情牵动人心,海量信息不断迭代更新。广大网友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提高辨识力和鉴别力,准确识别“鲜花和毒草”,切忌盲目跟风转发与单纯情绪发泄。要培育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对未经证实和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不上传、不转发、不传播;对明显漏洞百出的虚假消息,决不消极地保持沉默,而要力所能及地进行驳斥和举报,努力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这场战斗,病毒是唯一的敌人。我们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慌,需要真相而不是谣言,需要团结而不是隔阂。人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建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