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超千亿”的假消息引人浮想联翩,啥情况?

发布时间:2022-08-01 07:49:41

原标题:莫把补助资金当“唐僧肉”

11月2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辟谣:今年3月份以来,互联网上频频出现“国家乡村振兴局:23类项目可以申请补贴,数额超千亿”的信息,均系假借国家乡村振兴局名义胡乱拼凑的不实信息。

此前,一些“想多了”的人,看到这则辟谣消息或许会大失所望:原本以为是一块“超千亿元”的“唐僧肉”,没想到是谣言。此次谣言始于今年3月份,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印发《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虽然通知对补助资金的用途有明确指向,但还是让一些人浮想联翩。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有些人偏听偏信过度解读的谣言。从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部分不实信息帖文截图看,这些“歪读”可谓“用心良苦”,既有具体的产业分类和申报渠道,也有补贴资金的具体金额,难免让一些人信以为真。但是梳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全文,并不需要向中央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而且衔接资金也是按照相关人群数量、结构及收入、政策因素和绩效等考核结果测算分配到省,由省按因素法分配到县。谣言有多厉害?有位做装备制造的企业负责人就曾向笔者咨询,乡村振兴巨大的资金量,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一杯羹?这个真没有。

另一方面,是一些人惯性使然。长期以来,一些政策性补助资金在基层被极个别人当做“唐僧肉”从中获利。有的人为套取项目资金,巧立名目注册空壳企业,补贴到手挪作他用;有的人借产业之名大造“盆景”,用一群牛羊、几座温室、一处工地和装模作样的厂房反复接受考核验收,骗取贴息贷款、项目补贴;有的人专门盯着政策资金上下其手,围猎基层干部,费尽心机寻找方便之门……凡此种种,暴露出一些政策补助资金在具体操作环节不完善、不细化的问题,存在一些漏洞,让投机分子有可乘之机。

政策性补助资金的设置初衷,要么是为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财政的钱撬动更多社会投入,以此解决一些项目启动阶段的投入难题,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要么是为了发挥托底作用,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公益性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补齐项目、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以便促进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良性发展。不管从哪种用途看,政策资金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自身不具备基本实力,没有脚踏实地长远发展的恒心,只凭借“捞一笔就走”的投机心理,就算是咬到了“政策肥肉”,也只能消化不良。(作者 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