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民意操弄舆情当休矣
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反映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被称作网络舆情。近年来,作为民意表达通道,网络舆情反映出许多真实的声音。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对网络舆情产生困惑:某些网络舆情热点还未来得及认真调查,突如其来的“民意”就汹涌而至。一些原本正常的事件,在特殊节点、特殊语境下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想回应,属子虚乌有、上纲上线;不回应,又举报不断、不堪其扰。究其缘由,其中不乏资本操弄流量伪装民意、再用假舆情假民意倒逼相关部门的行为。
针对此,国家网信办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强调打击虚假信息、虚假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剑指操纵多个平台账号、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的幕后黑手。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络水军日益职业化、规模化,炮制假民意的形式在不断翻新。例如,热评、热转、榜单等,过去常被作为捕捉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良器”,如今竟成为网络水军的工具。
——养号控评,热评背后藏诉求。一些公司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集体行动,“控制”评论区,发出对自己有利的评论。从购物、住酒店,到买房置业、线上教育,养号控评的生意无处不在,负责在各类官方账号评论区控评的“熟练工”,可以轻易实现定调、煽动、甩锅、甚至倒逼删帖等目的。
——水军投票,伪造口碑扰市场。口碑关乎利益,与票房、播放量等数据紧密相关。水军力量的加入,使得干预口碑成为可能,不仅能够粉饰自己,还能抹黑对手。在掺水和造假的数据泡沫中,数据公司的生意日益红火,榜单层出不穷,投票五花八门。各为其主的数据公司推出互相矛盾的榜单,市场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营销号抱团,制造热点乱舆论。营销号自说自话、左右互搏、炮制话题一条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深谙网络传播规律的营销公司层出不穷地制造出并不存在的热点事件,再利用其养大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矩阵,刷出千万级阅读量、百万级转载评论,掀起巨大声浪。
需要警惕的是,当花样百出的虚假数据、虚假信息站上舆论风口,营销号、水军公司成为互联网舆论的真正传播和操控者,真正的民意有时被裹挟其中,随着节奏横冲直撞,有时无奈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淹没在“大水漫灌”之中,变得面目全非。不少网民自曝深受网络裹挟之害:在某些网络热点事件中表达观点,却屡次迎来舆情反转,情绪被消费不说,还莫名其妙地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真实是互联网信息的基本要求,一切皆可“刷”的虚增流量行为,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坚决依法治理。
重视民意走向,要持续推进互联网内容治理。在重视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容层面的网络安全。大V号召、KOL结阵、网络煽动、造谣引战、对立诋毁、操控舆情等破坏舆论秩序、动辄使人“社死”等行为,必须依法追责。
重视民意走向,不能缺少理智客观的引导。在舆情高涨、群情激愤之时,相关部门更应保持冷静、审慎发言,切忌一味迎合舆论。如果只求息事宁人、按闹分配,很可能迎合的是“假民意”,带来的是“真危害”。应深入调查,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发声,还网络世界一片清朗空间。(蒋芳)